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到了她手上變成文宣口號

作者:王墨林(One People 反文化部行動成員)



文化部長龍應台公開宣示2012年要在海外增設十一個文化中心,作為未來帶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及文化國際行銷的據點;這是她針對新成立的文化部,在政策上提出的所謂「國際化」。

不知龍部長是否已深入了解過去運作了二十年之久的紐約及巴黎兩個文化中心,它們具體的經營過程及結果?是否衡量過成立十一個文化中心的所有客觀條件?若果新文化部對紐文及巴文之成效都尚未能作出總結,讓納稅人多少了解這兩座文化中心所行所為,卻一口氣又要在全世界推出十一個文化中心,其重點雖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新部長未免也太把文化產業當作搞創意市集一樣簡單了,搞成跟經濟部搶政績不是太小鼻子小眼睛嗎?因而這十一個文化中心不能只憑部長一句所謂「國際化」,又蓋出十一個錢坑。

龍部長同時又宣示要發展全台7835個村的村落文化,除所謂「整合村落文化資源」外,更要同時發展「村落微型文化產業」,讓「村落人才回流,建構在地生活美學空間」;這是她所謂「泥土化」的文化政策。

可悲的是,這些不是歷任文建會主委早就不僅應做,而且早就應完成的嗎?否則十幾年來花了百億元以上經費來推廣的「文化產業」政策,到底玩出個什麼名堂?如今在新人新口號之下,一切又要重新開始,沒有任何歷史經驗積累下掰出來的政策,都只是自已喊了爽的口號而已!在她自己高喊現在文化部還是營養不良的時候,當她自己還在要求社會等待她「盤點業務」的時候,這樣急迫的丟出這些題目,意義何在?

龍之急躁正如經濟部長劉憶如怱怱推出證所稅一樣,令人擔心政策如此硬推,卽便造出氣勢,也勢必搞得勞民傷財,有名無實。論及劉憶如此人的行事風格,姿態過高與龍應台不相上下,然而作為政務官,對於自己要推行的政策若缺乏客觀環境的了解與掌握,率爾上陣,或如劉憶如行不順遂就恣意牽扯、任意放話,這豈是一個成熟的政務官的人格表現?龍、劉兩人都具有著相同的在學術大帽子下被養壞的「恃才傲物」,她們慣於口若懸河,凡事都以為只要心想就可以事成。這種人理論與願景說起來有一卡車,但是如何生產、管理、行銷與售後服務,卻茫然毫無所知。好像政策只要用主觀願望就可以達到,根本不需權衡任何客觀條件。

龍部長說她的未來文化藍圖與政策絕不是一年或四年的計畫,而是未來三十年要繼續走下去的方向。唉!龍部長,要同情你的話,就是看到你已經很快的把自己放在一個「言多必失」的狀態,短短一個月不到,出現在電視、報紙、雜誌的曝光率100%滿點,把「未來三十年」要說的話都說滿了,卻一點都沒有談到你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哪裡?進一步提出怎樣解决的方法。明顯的你就是在爭強好勝,經不得人家的批判,而跑到寵愛你的媒體界去尋求温暖。

龍部長有「政策要持續執行三十年」的雄心是可佩的,姑且不論以目前台灣政治形勢,任何政黨要持續執政三十年是近乎天方夜譚的想法,但總算對長治久安的文化政策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在任何執政黨之下,好的政策要靠人思考、設計與執行,還要靠人維護、調整及與時俱進。因此,龍部長首先要搞清楚在這個國家的文化及政治生態環境之中,到底你能做什麼,而不是在電視上對空氣講一堆開不了一朶花的空話。

龍部長的「三十年」計劃,首要是錢一定要到位,據她說文化部現在「營養不良」,所以年度預算必須「至少」200億。然而馬總統回應了她一句:「善為無米之炊」,說打太極拳是好聽的,難聽的是根本不識時務。其次是執行政策的人材也要到位,龍部長稱她的七個司長為「大將軍」,〈新新聞〉卻有一篇精彩報導描繪了變動中的各級官員倉皇的面貌。剛上任連原有的業務也「盤點」不清的首長,更遑論她口中她的「大將軍」,跟她卻毫無一點革命感情,如今誇下漫天海口,急躁地提出她的「四化」,如何完成?誰來完成?200億夠用嗎?「大將軍」們戰略、布局又如何? 這些不是目前我們光憑看她的媒體秀,就可以看出她所謂「三十年」計劃的苗頭!

文化部雖是內閣中的小部會,但是業務還是無限龐雜,哪裡是部長一個人在媒體喊一喊,政策就能形成的呢?學者從政的人大都輕看機關內部的行政與管理, 龍部長首先應該「盤點」的是她是否有好的團隊,而自己又是否具備領導好的團隊的領袖條件,這些想清楚了,再來跟我們談文化部的「三十年」計劃吧!